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深圳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昱文在深圳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并在建议中提出,河套深港科创合作区横跨深港两地,一园两区,在管理体制上可考虑突破现有各种政策掣肘,共同委派人员对合作区进行统一管理,真正将两个园区拧成一个园区,打造与国际规则高度衔接的营商环境和科研氛围。未来,深圳将依托香港持续加大海内外科创资源的引进力度,尤其是对境外创新型人才的引进。王昱文指出,在深圳的几个国家科学中心承载区中,河套深港科创合作区最有条件率先升级打造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深圳市人大代表、深投控副总经理兼深港科创董事长王昱文
持续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王昱文表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主动识变应变、因时因势而动的重要战略选择。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国要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王昱文建议,首先要深化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定位的理解。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一个从硬件到软件、从人才到设施设备的全面系统的配置过程。只有根据各地的特点和历史积淀,采用非对称、差异化、因地制宜的规划布局思维,针对性策划设计,才能形成协同高效的发展局面。
以深圳为主阵地的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其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必须从区域与地方层面考虑,应紧紧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提升区域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按照深圳市两会要求,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科技成果产业化最佳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集聚地?!雇?,持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合作区有条件率先成为国际科创中心
其次,深化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的理解。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仅仅要争取布局更多的国家级科学装置、创新平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争取大科学计划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还应注重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多主体协同、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及创新环境优化等方面的提升。与国际先进创新规则接轨,系统性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科技创新实践和经验,可以加快上述创新软环境的「升级改造」,加快将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升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王昱文在建议中指出,在深圳的几个国家科学中心承载区中,河套深港科创合作区最有条件率先升级打造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河套深港科创合作区横跨深港两地,一园两区,在管理体制上可考虑突破现有各种政策掣肘,共同委派人员对合作区进行统一管理,真正将两个园区拧成一个园区,打造与国际规则高度衔接的营商环境和科研氛围。目前,两地园区建设运营公司已实现高管互派,未来可考虑进一步融合发展、协同共进。如在合作区资源导入上,依托香港加大海内外科创资源的引进力度,尤其是对境外创新型人才的引进。
基础研究的核心是高端人才
其三,深化对基础研究支持的理解。王昱文提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聚焦的核心是基础研究,而基础研究的核心是高端人才。加强国内外高端人才的线下真实聚集,延伸可用外围人才的在线虚拟覆盖,方能弥补深圳本地基础研究人才相对不足的瓶颈。围绕人才链的延伸和扩展,带动产业链导入、创新链协同、教育链配套。高端人才的链条式集聚规模和创新科研能力的协同式合作广度,是能否形成创新策源地乃至基础研究的闭环高地的关键。所以政府各部门应积极牵引人才链条式聚集,引导科研创新协同式合作。深圳市政府提出「清单式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打造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集聚地」;福田区提出「福田英才荟3.0」政策,探索「产品化」「菜单式」人才政策和服务模式,都是深入理解基础研究支持的良好开端,并还可以继续深化、拓宽、做细做实。
此外,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作为科研创新活动全过程的关键一环,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基础研究的成败和投入资金绩效。王昱文建议要用系统化思维解决基础研究项目管理和成果转移转化问题,包括基础研究项目管理部门要引入商业思维、风控意识,将商业思维量化贯穿于项目管理的主要环节;要完善科创服务体系,鼓励专业化的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和团队发展壮大,让综合性的科创服务企业、创投机构、天使和风投基金等成为技术转移的主要推手等。(记者姚志东)
来源丨香港商报